首页>> 走进胜威>>
返回 Back

【聚焦两会】锚定"绿色转型+智能制造"战略方位,双碳引领产业升级,擘画化工产业现代化转型新蓝图

微信截图_20250411151241.png

2025年全国两会于34日至11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齐聚首都,共商国事、共谋发展。会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深入协商议政、广泛凝聚共识,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优势,展现了团结奋斗的时代新貌。

会议立足长远、扎根实际,通过系统部署全年经济社会发展路线图,既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路径,细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改革举措,擘画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进程,又拓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布局,以思想共识凝聚奋进力量,生动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战略定力与民生温度兼具的发展动能,绘就改革攻坚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的奋进蓝图。

微信截图_20250411152315.png

全国两会为化工行业锚定"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安全高效"的核心转型方向,强调通过碳排放双控机制升级、零碳园区试点及煤电改造工程,倒逼产业链低碳化重构;依托国家实验室新型科研模式突破技术瓶颈,推动工业互联网与AI深度融合降低能耗;同步构建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强化供应链安全韧性;锁定新一轮设备更新周期与消费升级趋势将催生千亿级市场增量空间,电子化学品、新能源材料、生物基材料等高端领域需求增速显著,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双升的新发展阶段。具体呈现以下五大发展路径:

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为主线,统筹推进新兴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提升。一方面,加快构建未来产业体系,重点布局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前沿领域,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培育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另一方面,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强化产业基础再造与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扩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工程覆盖面,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典产业。

释放数字经济潜能与深化融合应用,以数据要素驱动为核心,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实施"人工智能+"战略,推动大模型深度赋能实体产业,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制造装备,构建数字产业集群。加快5G规模化应用与工业互联网创新,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促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及跨境安全流动,形成技术驱动、场景牵引、制度保障的新型发展格局。

微信截图_20250411152342.png

二、推进能效升级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淘汰低效能装置、出清落后产能、攻坚战略新材料国产化替代。

两会部署为化工行业能效升级注入强劲动力,以"淘汰低效能装置、出清落后产能"双轨并行,加速产业提质增效。要求严格执行能效基准标准,对达不到要求的装置实施有序退出,预计三年内可腾出千万吨级标准能耗空间;建立市场化出清机制,综合运用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引导低质低效企业有序退出或转型升级,大力优化行业结构,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奠定坚实基础。配套政策层面,专项财政奖励与绿色金融双管齐下,支持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形成"有破有立"的良性循环。

战略新材料突破攻坚,面对关键材料"卡脖子"困境,两会特别强调"攻坚战略新材料国产化替代"的战略。政策提出:设立专项攻关基金支持电子级硅材料、高端工程塑料等战略领域突破,构建"国家实验室+龙头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加速技术转化,实施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促进国产替代应用。通过"需求牵引+政策扶持+市场激励"三位一体推进,预计五年内新材料自给率将提升。以此保障产业链安全,带动下游高端制造集群发展,形成"材料突破-装备升级-产业跃迁"的链式反应,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锻造战略支点。

 微信截图_20250411152350.png

三、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两会指出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加强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项目,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

 微信截图_20250411152357.png

四、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举措,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颠覆性领域,加快重大科技项目超前布局,提升国际和区域创新中心辐射力。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强化基础研究稳定支持与竞争机制结合,发挥领军企业创新引领作用,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企业参与决策和承担重大项目的制度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建设概念验证、中试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营造鼓励探索、包容失败的创新生态。

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推动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加强东中西部人才协作,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

 微信截图_20250411152403.png

五、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聚焦化工产业链韧性提升,强化稳外贸政策对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出口企业的专项支持,优化跨境金融、出口信保及海外仓网络布局,保障订单稳定及新兴市场突破。依托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扩大化工领域外资准入范围,重点吸引国际龙头企业参与基础化工、高端材料产业链协作,支持外资增加再投资及技术密集型项目落地。同步推动绿色化工、数字贸易与化工服务出口协同发展,培育环保催化剂、电子化学品等绿色贸易新增长点,利用进博会、数贸会等平台拓展国际影响力,深化"智慧海关"建设提升危化品通关效率,加强国际规则对接与外资权益保障,以开放促创新,打造化工产业"双循环"升级版。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形成一批示范性合作成果,保障中欧班列稳定畅通运行,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强化法律、金融、物流等海外综合服务,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布局。

微信截图_20250411152410.png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胜威化工集团深谙其是产业转型的核心动能,2025年公司将积极响应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号召,重点布局高端化工材料研发领域,加速关键技术研发与智能制造升级,年内计划推出多个达国际先进水平的绿色化工项目,为新能源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等战略领域提供系统性突破, 致力于打造中国高端化工材料自主创新的产业标杆。

一、向""而行:创新驱动战略

胜威化工将依托贵州胜威研究院创新平台,聚焦磷系新材料技术攻关与智能制造升级,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智能制造指挥中心与数字化体系,实施"人工智能+"战略,全面部署AI工艺控制系统,推动生产流程智能化重构。同步聚焦新材料国产化替代战略,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培育自主可控的全资源循环技术体系,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塑造行业技术标杆地位,助力国家战略材料安全。

二、逐"绿"而兴:双碳引领战略

胜威化工始终践行"资源有限 循环无限"发展理念,构建磷石膏综合利用闭环产业链,实现副产物资源化高效转化。面向国家双碳战略,未来将系统布局碳足迹管理体系,参与零碳园区建设,探索前沿低碳技术路径,规划零碳工厂示范集群建设,打造零碳工厂示范样板,并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实施"零碳产品+绿色认证+园区示范"协同发展战略,引领化工产业绿色转型潮流。

 微信截图_20250411152419.png

三、聚""成势:产业协同战略

胜威化工实施全国基地协同战略,构建"-----"全资源绿色循环产业矩阵,未来将深度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优化资源配置与区域协同,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磷化工产业集群,持续向新能源材料、高端化学品等产业链下游延伸,形成从基础资源到高附加值产品的完整价值链条,为国家关键材料安全保障与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支撑。

四、"一带一路":全球化市场布局

胜威化工将紧握"一带一路"机遇,深化国际矿产资源开发合作,系统布局区域循环产业链,构建跨境资源协同体系。通过整合全球优势资源,拓展新能源、新材料国际市场,建立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全球化运营网络,持续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与全球产业链影响力,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化工产业领导者。

五、凝""聚力:人才强企战略

胜威化工秉承"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构建"选育用留"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实施"金种子"高端人才培养计划,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构建创新激励长效机制,为员工提供多元化发展通道与创新资源支持,培育"开拓进取、拥抱创新"的成长沃土。未来也将持续打造全员创新文化,激发员工技改活力,以人才链支撑创新链,锻造可持续竞争优势,践行产业报国使命,夯实百年胜威发展根基。

 微信截图_20250411152426.png